大集体经济使村民增收致享受到村集体经济福利
「乘著沙頭西瓜節的『春風』,今年西瓜現已『爆單』了,目前已出售了2萬多個。光是西瓜的出售凈利潤預計15萬—18萬元,村團體又能多一筆進賬!」入夏以來,揚州市廣陵區沙頭鎮「陳祠團體農場」裏一向人頭攢動,采摘、打包、裝車,陳祠村黨總支書記吳恒林和村幹部們在這片村辦「團體農場」裏忙得停不下來。

陳祠村地處沙頭鎮集鎮中心範圍,但因村團體財物和資源相對較少,又缺少有效的強村富民示範帶動工業,過去各項工作開展都「束手束腳」。「在建造宜居宜業和美村莊的路上,咱陳祠村莫非就甘於被迫等靠要?」陳祠村黨總支經過幾次評論後,決議鬥膽探索,立異開展新型農村團體經濟。

沙頭鎮本就是揚州的「菜籃子」和「果園子」,陳祠村開展「一村一品」有根底也有優勢,所以村「兩委」在充分調研和聽取鄉民意見後,決議由村裏牽頭領辦股份經濟合作社,村團體全額出資打造村辦「團體農場」,開展蔬果特征栽培。上一年9月,「陳祠團體農場」正式「上線」,吳恒林擔任法人、合作社負責人,全體村幹部一起參加栽培、辦理和運營。
「咱們與40多戶農戶簽訂了協議,流通土地127.45畝,部分栽培稻麥,一大部分用來建了51座蔬果大棚,依照『分批栽植,循環運營』的模式,依據時令栽培各類特征瓜果和『訂單蔬菜』,打造農場的『拳頭產品』。」吳恒林說,全村13名村幹部每人至少認種了兩個大棚,邊學邊幹、邊幹邊學,既當「農技指導員」,又是「商場營銷員」。
步入「陳祠團體農場」,瓜果飄香。赤色公示欄上展現著團體農場章程、村幹部職責分工、值班人員、日用工名單、日采摘情況和每月辦理「紅榜」,農場運營辦理情況一目了然。「從育苗開端,定植、采收、出售,每個環節都精心把控,確保農場按章程標準運行。」吳恒林說。
「留足團體的、確保農民的、鼓勵帶頭參加的」,是「陳祠團體農場」收益分配最重要的準則。依據農場規則,在標準運營和效益優良的根底上,每年扣除出產運營辦理本錢後,將按農場盈利總額的15%-30%提取盈利公積金,用於擴大再出產和運營過程中的風險防範,剩余部分悉數上繳陳祠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作為團體運營性收入。
以「本錢核算、績效掛鉤」為考核手段,農場對節省本錢和提高產值的分片包幹負責人也有獎懲,以調動村幹部自發幹、帶頭幹的積極性和職責心。當凈利潤別離達到15萬元、30萬元及以上時,村幹部可獲得凈利潤的15%至20%作為獎賞;可若因盲目超本錢投產形成虧損,運營參加人還須按比例承擔職責。
「現在大家競相學習農作知識,利用下班時間進大棚帶頭幹,節假日有時一整天都能泡在大棚裏。」陳祠村黨總支委員嚴超笑言,村幹部裏有不少是「90後」,本來對種田「一臉懵」,但現在哪個大棚缺少辦理、雜草多、缺水幹旱,每個人都能說得頭頭是道,「已然幹了,就得幹好。畢竟,肩頭扛的但是沈甸甸的職責!」
村幹部帶著鄉民幹,「陳祠團體農場」還用活了村中的剩余勞動力。從上一年9月至今,農場總計吸納20余名周邊鄉民工作,為鄉民增加收入6萬多元。在陳祠村幹部和鄉民的辛勤勞動下,今年農場蔬果長勢喜人,成熟期到來後,村幹部們又再接再勵與企事業單位食堂、大型商超等對接,常常是果蔬剛剛預備采摘,就現已被買家預訂了。
好消息接二連三,在不久前舉辦的第二屆揚州市「好西瓜」大賽上,「陳祠團體農場」出產的西瓜一舉奪得了金獎。得了金牌的吳恒林和村幹部們初步盤點了一番,更是喜不自禁:「三個季度下來,農場凈利潤已達27萬元。」
「咱們進行了商場調研,西瓜季過後,咱們打算栽培聖女果、草莓等,一起加強農業技術培訓,將聖女果栽培作為咱們村的特征來開展。」吳恒林決心滿滿地拿出手機給記者看,「陳祠團體農場」的果蔬出售微信小程序「欣陳優選」現已上線,將進一步翻開線上出售渠道,「咱們還打算進一步活化團體農場的產品結構,開展『農文旅+』新業態,讓『團體農場』更好地壯大團體經濟的一起,使更多鄉民增收致富,享受到村團體經濟不斷壯大帶來的福利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