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现场推进会现场观摩
8月9日上午,濟寧市政府新聞辦舉行「縣市區特征村莊復興之路」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——泗水專場。

全縣村莊復興總體情況介紹近年來,泗水縣認真學習貫徹總書記關於村莊復興重要論述,全面落實省委、市委作業要求,堅持黨建引領,立足縣域特征,深化構成「231」村莊復興作業系統,(即牢牢守住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,厚實有序推動村莊展開、村莊建造、村莊辦理3項要點作業,激起村莊復興方針集成變革動能),在打造村莊復興齊魯樣板中趟出了路子,探究構成了一系列新機製、新形式。村團體經濟收入連年添加,391個行政村團體經濟收入自2020年起悉數到達10萬元以上,其間50萬元以上的村2020年25個、2021年74個、2022年82個;村莊居民收入增幅一直位居全市全省前列,2020年增加5.9%、2021年增加11.7%、2022年增加8%。本年5月,泗水縣作為全省4個縣之一,接受全省村莊復興齊魯樣板現場推動會現場觀摩,並得到與會領導的充分肯定。

(一)健全完善作業機製。近年來,泗水縣一直把村莊復興作為「一號工程」「書記工程」,全面壓實縣、鎮、村三級黨組織書記責任,構成全縣上下一體推動、同向發力的良好作業格局。把縣一級作為「一線指揮部」,實體化運轉縣村莊復興指揮部,樹立例會準則、調度調研等8項準則,統籌推動村莊復興。各鎮街樹立抓黨建促村莊復興清單,將要點使命方針具體化、數字化、節點化,保證基層明白村莊復興抓什麽、抓到什麽程度。充分發揮村黨組織戰役堡壘作用,每季度展開村莊復興擂臺比武,樹立村黨組織書記專業化辦理準則,拉開薪資待遇,全面激起村級幹事創業激情。
(二)堅決守好「兩條」底線。一是據守規模性返貧底線。嚴厲落實「四個不摘」要求,健全避免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製,繼續穩固脫貧攻堅成果,增強脫貧大眾內生展開動力。2019年以來,投入聯接資金2.74億元,建造工業項目28個、新建村內路途160余公裏。二是據守糧食安全。嚴厲黨政同責,深入施行「藏糧於地、藏糧於技」戰略,繼續加大高標準農田建造,嚴守犁地紅線,堅決遏止犁地「非農化」、避免「非糧化」,糧食栽培面積保持在58萬畝以上、總產量穩定在24萬噸以上。
(三)推動村莊復興連片成勢。依照「規劃引領、示範帶動,點上打破、面上推開」思路,以培養村莊特征、展開富民工業為要點,打破行政界線,片區化、組團式打造村莊復興示範片區。現在,已開始構成南部龍灣湖村莊復興示範區、北部泗河村莊復興示範帶「一區一帶」全域村莊復興展開格局。2022年9月,龍灣湖示範區獲批首批山東省村莊復興齊魯樣板省級示範區,區內村均團體收入35.9萬元,高於全縣平均水平40.4%;村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.3萬元,高於全縣平均水平35%。除龍灣湖片區外,西部金莊鎮卞莊片區、柳樹鎮薯樂恬園片區,東部泉林鎮青龍山片區,中部星村南陳片區,北部柘溝鎮鳳仙山片區,南部泗張鎮桃花源片區也各具特征。
(四)培養特征優勢工業。一是以鏈式思想推動甘薯「一縣一業」展開。由縣級分擔同誌掛帥甘薯工業「鏈長」,打造集「育苗、栽培、貯存、加工、科研、農旅」於一體甘薯全工業鏈集群,泗水現代農業工業園當選國家現代農業工業園創建名單,甘薯加工企業到達31家,保鮮貯存能力40萬噸,年歸納加工能力60萬噸,輻射帶動縣內及周邊栽培60余萬畝,戶均增收2.1萬元。二是以集群理念搶占預製菜工業「新賽道」。樹立預製菜工業聯盟,出臺《加速培養百億級預製菜工業集群的定見》等方針,構建行業信息同享渠道,依托鴻潤、味珍等龍頭企業,加速打造集原材料供應、出產加工、冷鏈配送、渠道研發、電商金融於一體的百億級預製菜工業集群,帶動就業3.5萬余人,人均增收5萬余元。三是以村莊特征培養新工業新業態。挖掘村莊特征,著重向村莊多元價值要效益,成功打造柳樹薯樂恬園、閱湖尚儒研學基地、泗張王家莊風俗村等一批各具特征的文旅交融樣板區,尼山鹿鳴特征小鎮、尋常谷藝術特征小鎮當選山東省特征小鎮,東仲都村當選全國村莊旅遊要點村。
(五)厚實推動村莊建造。出臺《泗水縣村莊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(2021-2025年)》等準則文件,投入4400余萬元村莊復興聯接資金用於村莊基礎設施建造;樹立常態化督導查看機製和縣、鎮、村三級垃圾辦理網絡化辦理形式。泗水縣當選山東省第三批村莊復興「十百千」示範縣創建名單,金莊鎮當選示範鎮創建名單,卞家莊等8個村當選示範村創建名單。建造「美麗院子」2.25萬戶,建造率達38%。完成戶廁改造97776戶,村莊衛生廁所覆蓋率到達90.85%,完成257個村莊村莊生活汙水辦理使命。534個規模養殖場悉數施行糞汙資源化使用,糞汙處理設施配套率達100%。
(六)健全村莊辦理系統。樹立「一化、兩單、三獎、八停職、八退出」的村黨組織書記辦理監督作業系統,施行村級後備人才「90後儲藏工程」,動態調整80名高素質專業化書記。樹立村莊一級網格391個、二級網格1419個、三級網格3040個。推行村莊「三資」陽光在線系統,提升「三資」辦理標準水平。常態化展開掃黑除惡鬥爭,定時展開反邪教警示教育宣揚「六進」活動,嚴防邪教向村莊蔓延浸透,堅持「打」字為先,嚴厲打擊各類電信網絡欺詐和養老欺詐等違法行為。
(七)激起方針集成變革動能。以山東省村莊復興方針集成變革試點為契機,聚焦「人」「地」「錢」等限製村莊復興的要點範疇和關鍵環節,樹立「1+16」方針系統,推動人才、土地、本錢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活動、自由配置。一是探究構建助力村莊復興的財務保證、金融支撐體系機製。先後出臺一系列支撐村莊復興的財務保證和金融支撐方針,繼續優化完善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製,著力構建政府投資與金融、社會投入聯動機製,探究構成了「政府引導、國企融資、市場運作、農企共建」的良性運轉形式。二是探究村莊復興土地要素保證體系機製。繼續深化村莊宅基地變革,采納出租、入股、合作、有償退出等方法,探究構成了「村團體+農戶+合夥人」村莊擱置宅基地盤活使用新形式,《讓擱置房子在「龍灣湖畔」坐地生金》等4篇典型案例被山東省農業村莊廳發文推行。三是探究人才鼓勵和引育留用新機製。施行「人才+項目」產才交融工程,引進泰山工業領軍人才2人;施行「泗郎回鄉」工程,建成返鄉創業項目2700個,返鄉創業人數到達4800余人。探究構成獨具特征的「村莊復興合夥人」準則,政府做基礎、公司做渠道、合夥人做業態,推動了村莊工業蓬勃展開。